泰式料理基本素材
1. Garlic(GA-Triem) 大蒜
跟西方大蒜相比,泰國大蒜比較小也比較甜,不論新鮮的或是醃漬的大蒜都大量被用在許多菜裡。
2. Shallot(Hom-Deang) 蔥
3. Kaffir Lime Leave(Bai-Ma-Good) 檸檬葉
青檸檬和檸檬葉讓許多泰國菜增添許多獨特風味,尤其是咖哩醬。並沒有類似的替代調味料。
4. Galangal(Khaa) 南薑(薑根)
連接薑的根部,增添美味獨特的味道,一般有新鮮的嫩薑根、乾的或是粉狀。
又稱為高良薑或蘆葦薑,台灣鄉間尤其是接近山區的人家都會種幾棵供使用,在醃製桃李時,取根莖打碎後加入以增添風味之用,台灣特有的番茄切盤所用的沾醬除了醬油膏、糖粉之外,還要加入南薑細末才有最道地的風味。古埃及時代,南薑被用做為煙燻材料。中古世紀時在歐洲,被做為藥材與辛香料使用。直至今日,南薑僅餘東南亞地區仍在使用,其他各地已經極少得見。
5. Bird's eye Chilli(Prik-Kii-Nuu)
6. Coriander Leaves(Pak-Chee) 胡荽葉
泰文稱為Phak Chi,香菜在許多泰國菜中不可缺,不僅使用香菜葉,也會用到葉梗、香菜根和籽,每個部位都有不同的味道。
7. Coriander Root(Raak-Pak-Chee) 胡荽根
8. Lemongrass(Ta-Krai) 香茅
這種高高的、看起來像草的植物在泰文中稱為Takrai,有小的球根狀根部和有一種檸檬味和香氣。 把芽和葉切斷搗碎加入許多菜中,以及製成提神作用的藥草茶。
9. Coconut Milk(Ka-Ti) 椰奶
椰奶是將白色的椰肉放入滾燙的熱水,然後再用細的濾網將汁液擠出,在許多湯和咖哩都會用到,還有椰奶上面那層奶油也會用到。
10. Red Curry Paste(Kang-Ped) 紅咖哩醬
11. Roasted Chilli Paste(Nam Prik Phao)
12. Fish Sauce(Num-Pla) 魚露
魚露是用小魚和蝦發酵製成,廣泛用在許多烹飪中,以及用來增添鹹味。
13. Light Soya Sauce(Sii-Eaw) 薄醬油
14. Oyster Sauce(Sauce-Hoy-Namg-Rom) 蠔油
15. Tamarind Juice(Num-Ma-Kram) 羅望子汁
羅望子 Tamarind
羅望子樹的果莢(泰文稱為Makham)為許多肉、魚及湯類增添些許酸味。
羅望子果皮脆薄,內含柔軟褐色果肉及少許硬纖維,併有種子數粒。果肉富含糖分及醋酸、酒石酸和枸櫞酸等,其中酒石酸較多,味酸甜可口,亦可製果醬、果汁,供佐餐用,具有化食、緩下、去熱諸藥效,可用作消化劑、清涼劑、瀉劑、壞血症治劑。
羅望子汁Tamarind
由羅望子(又稱酸酸果,角果)所製成,酸酸甜甜的,吃起來有龍眼乾或烏梅的味道。產地包括印度、北非和亞洲部分地區,印度人最早即把它加入咖哩和酸辣醬的製作材料中。經過加工後,羅望子可呈現片狀、粉狀和磚塊狀,或是直接製作成醬料。在泰國菜中,羅望子的應用相當廣,特別是泰式酸辣濃湯,少了羅望子,味道可就不對勁了!
羅望子汁或羅望子醬,可在專賣泰國及滇緬食材的專賣店買到。在台北,可以去中和的華新街的泰緬街買。
16. Palm Sugar(Num-Taa-Peep)香椰糖(棕梠糖)
是從扇椰樹的果實製成乾的香椰糖。
17. Massaman Curry(Kang-Massaman)
18. Sweet Basil Leaves(Bai-Ho-Ra-Pa) 甜羅勒葉
一般使用的三種羅勒有不同的香味,最常見的是Bai Horapha (紫花羅勒),味道有點像洋茴香,葉梗有點淡紫色,通常最常用在咖哩菜中;另一種是Bai Kaphrao (holy Basil),通常和肉一起拌炒,味道比較辣;葉片有一點毛茸茸的Bai Maenglak (hoary Basil),一般用在湯或沙拉中。如果找不到這些羅勒,也可以以西方的紫花羅勒代替,不過味道會稍有不同。
19. Holy Basil Leaves(Bai-Kra-Pao) 荷力羅勒或稱聖羅勒
20. Shrimp Paste(Kra-Pi) 蝦醬
蝦醬的製作,是用鮮蝦灑鹽曬乾,使大部份的水份蒸發,濃縮後的蝦醬除了是烹調時常用的調味料外,也可以作為沾醬使用。
蝦醬由蝦米,蝦仁,絲苗米,辣椒粉,陳皮,青辣椒,八角粉,花椒粉,幼鹽,味粉,料酒,香油等製成,可用於涼拌及煎,炸,炒,煮的菜餚
21. Dried Shrimp(Koong-Heang) 乾蝦米
資料來源:藍大象烹飪學校、泰國觀光局、奇摩知識家